月份: 2014 年 11 月
幼兒專挑軟食吃 恐蛀牙惹禍 落實從小潔牙 以免影響發育 恆齒(2014年11月30日蘋果日報)
2014年11月30日 報導╱王璐華
不建議家長咬碎食物後餵食,容易將自己口中細菌傳給小朋友,最好善用食物剪刀切碎食物。
偏食竟可能是蛀牙引起!國泰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謝宗慈表示,許多家長輕忽乳牙保健,導致幼兒蛀牙、咬合功能受影響,無法吃太硬的食物,卻又因表達能力發展還不夠好,被家長以為只愛吃布丁等軟質零食,遭受無謂的斥責,相當委屈。建議從小養成潔牙習慣,且每半年就要回診兒童牙科檢查口腔與牙齒發育狀況。
食安問題追追追
3歲以前手掌抓握力不好,讓孩子自行刷牙主要目的在體驗、養成習慣。
除了造成偏食,謝宗慈醫師表示,長期忽略進食狀況不佳還會影響發育,使得身高、體重不如同齡兒童。此外,即便只是輕微蛀牙也要留意,乳牙一旦開始萎縮便會影響恆齒的發育空間,易導致未來齒列不正,若發生在門牙則可能導致暴牙,因此乳牙保健相當重要,若能從出生起便開始清潔口腔,可減少奶垢殘留、預防感染。
咬碎再餵食 家長恐成幫兇
落實乳牙清潔,有些壞習慣也要避免,謝宗慈醫師表示,有些小朋友會習慣把食物含在嘴巴中,遲遲不肯吞下,酸性物質停留在口腔時間長,蛀牙機率也會增加。此外,家長也可能是蛀牙的幫兇,像避免喝奶後就直接睡著,每次餐後都要潔牙;較大的孩子則要注意,有些父母親擔心幼兒無法咀嚼食物,將吃的東西咬碎再餵食,大人口水的細菌也會帶到孩子口腔,增加蛀牙機率,可使用食物切碎器取代即可。
從小潔牙不僅是做好口腔保健,謝宗慈說,提早養成習慣,未來教孩子用牙刷也較不會排斥,剛學刷牙時,也可適時讓幼兒用含氟兒童牙膏,預防蛀牙外,甜味也可提升孩子學刷牙的動機。
【這樣做】餐後就要潔牙
一出生就要開始潔牙,謝宗慈醫師建議,6個月前寶寶即便還沒有開始長牙,但每次喝完奶之後,也需要以手指裹紗布巾清潔寶寶的口腔,包括上下顎、兩邊舌側,清除奶垢,避免產生異味或是感染。
家長協助刷牙
牙齒長出後便可開始使用牙刷,並以開水漱口,不慎吞下也無妨。不過3歲以下的孩子手掌抓握力不好,主要讓他們體驗、練習刷牙,直到就讀國小前,每次潔牙後仍需由家長再刷1次。
半年回診塗氟
兒童長牙之後也和成人一樣,每半年需要回診牙科檢查,目的除了檢查牙齒發育狀況,及早發現可能的口腔問題,在6歲以前,健保局也給付每半年可免費塗氟1次,幫助預防蛀牙。
國泰醫院兒童牙科醫師 謝宗慈
【醫師說】
兒童牙科的器械、流程與一般牙科不同,醫師、護理人員也有處理兒童看牙的經驗,特別是首次看牙、怕牙醫的幼兒更建議選擇兒童牙科看診。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41130/36236906/
吃麻辣鍋牙齦出血 恐是牙周病上身(2014年11月28日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2014/11/28
入冬首波冷氣團下周即將報到,氣象局預估北部氣溫下探13度,不少民眾開始揪團吃麻辣鍋、薑母鴨;不過,牙科醫師提醒,若吃完發覺牙齦出現紅腫熱痛,甚至出血的症狀,可能是有牙周病,應盡快至牙科治療,而本身有牙周病者,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以免引發急性牙齦炎。
國人習慣冬天吃鍋取暖、吃補品養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賴智信指出,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等鍋物,都是又熱又刺激性的食物,入口後會促進血液循環,活化體內免疫因子,容易造成潛在的牙周病問題更加嚴重。
賴智信指出,健康的牙齦為平滑的淡粉紅色組織,而牙周病患者的牙齦顏色較鮮紅,且呈現鈍圓狀,受到輕微刺激容易發炎、紅腫,例如吃完刺激性食物及刷牙後,感覺牙齦腫脹,甚至出血。
多數民眾有牙周病不自知。賴智信強調,牙周病是一種進行緩慢的慢性病,初期症狀不明顯,紅腫熱痛的情形時好時壞,只有引起急性牙齦炎時,才會痛的受不了,提醒民眾若某處牙齒每隔1、2月就會莫名腫痛,應至牙科進行檢查。
資料來源: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8445
沒用公筷母匙 牙周病可能相互傳染(2014年11月27日台灣新生報)
2014/11/27【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吃飯沒有使用公筷母匙可能造成牙周病互相傳染。牙科醫師劉立德表示,自身免疫系統對牙周致病細菌產生反應,就容易形成牙周病。若有人罹患牙周病,用餐時又沒有使用公筷母匙,牙周致病菌就可能傳遞開來。此外,有些長輩、父母習慣將食物在口中咬碎,再餵食幼兒,如果已罹患牙周病,也會不知不覺中將牙周病細菌傳給家中幼兒。
許多民眾認為自己每天刷牙、定期洗牙,牙齒、口腔應該相當健康,結果卻還是罹患牙周病。劉立德醫師指出,洗牙只能清除附著在牙齒表面、牙齦下淺層的牙菌斑、結石。洗牙後,牙齦如果仍然紅腫,甚至有膿腫,可能牙菌斑、牙結石已深入牙齦深層,此時就必須靠其他方式治療。
牙周病患者常出現牙齒敏感、口氣難聞、牙肉紅腫等症狀,專業牙醫師會運用牙周探針檢查牙周囊袋深度,一旦深度超過4-5mm,就必須進行牙周病基礎治療。輕微、中度牙周病可以透過洗牙與齒齦下刮除術進行改善,而重度牙周病則需要透過翻瓣術式、齒槽骨修形或齒槽骨再生等手術改善牙周狀況。
劉立德醫師解釋,傳統牙周治療主要利用超音波洗牙、牙周刮刀清除牙結石,但很難徹底消滅病菌,如果沒有定期回診、追蹤,一段時間後很容易復發,患者必須有恆心、毅力,定期到醫院追蹤、治療。
牙醫師宋志豪表示,除了傳統方法,目前有一種三合一雷射牙周新療法可供選擇,較能有效達到殺菌效果,避免牙菌斑過度滋生。這種治療方式是透過機械性原理以牙周器械除去牙結石,再使用超音波骨刀修整牙根面上的頑強結石與齒槽骨外型。同時應用光能(Photo)以雷射光深入牙根深層,進行高溫滅菌,並減少腫痛出血、加速癒合。術後輔以抗生素凝膠(Chemical)注入牙周囊袋,抑制病原菌滋生,達到治療目的。
宋志豪醫師提醒,接受牙周病治療患者應每三個月定期回診、追蹤檢查,且平常還是要注意口腔衛生、口腔保健,持續配合牙醫師醫囑、回診,才能有效改善牙周病困擾。另外,骨質疏鬆症患者選擇療程時,必須特別謹慎,以免產生治療風險。
資料來源: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8445
骨釘矯正讓您開懷笑 展現完美曲線(2014年11月25日中時健康)
【中時健康 李蘊凌/台北報導】2014.11.25
現代人注意外表,許多人為追求一口美麗的笑容而費盡心思,事實上牙齒的美醜與外觀有很大的關連,也會影響臉型,咬合不正也有可能會有暴牙、戽斗或笑時牙齦外露而不夠美觀。現在想要整齊的牙齒、完美的臉型不再是麻煩事,牙科美學越來越進步,有許多方式可以改善咬合不正所帶來的困擾。
最常見的影響臉型的牙齒問題就是暴牙,暴牙可分為「齒性暴牙」與「骨性暴牙」,齒性暴牙就是常見的門牙角度外飛,通常透過一般矯正即可收到良好成效。但骨性暴牙並不是門牙角度問題,而是上顎骨突出,即使閉嘴,側面嘴型也會突出,同時有笑齦問題,像《大學生了沒》的前班底張艾亞(小白),在未矯正前,就有相同的煩惱。
碧礽牙醫院長吳碧礽醫師說明,以往針對骨性暴牙,都會採取正顎手術,但現在經專業醫師評估,將迷你骨釘依需要放置在最有利的位置,使牙齒移到理想的位置,能改善上下咬合與臉型,突顯齒顎矯正的治療效果,不必戴難看的頭套,也不必開刀,就能矯正骨性暴牙。
骨釘就是固定在牙齒上方的齒槽骨上,提供強而有力的、較穩固的錨錠支撐,幫助牙齒往期望的方向移動。好比在牙齒後方打樁,加強矯正力使矯正拉力可以完全作用在牙齒上
打骨釘聽起來似乎很痛,但其實迷你骨釘並不是拿鐵鎚敲打,而是像螺絲釘一樣,將骨釘旋轉入骨頭內,加上局部麻醉,其實過程並不繁瑣,不會有流血不止的狀況,加上骨釘的直徑相當小,幾乎都不超過2mm,也能降低患者的不適感。
吳醫師說明,迷你骨釘應用層面相當廣泛,適合改善輕微暴牙、笑齦問題(牙齦外露)、深咬、齒列需後退等情況,尤其針對笑齦問題,透過在大臼齒部份加上骨釘,可幫助門牙上方骨頭往內拉,有效改善牙齦突出的問題,讓笑容曲線更完美。
事實上,現在牙科矯正已經能同時達到矯正牙齒及修飾臉型的作用,不過需要專業醫師評估,並與患者做詳細的溝通。針對患者牙齒狀況,提供最佳個人化治療方式,若患者對外觀要求較高,搭配迷你骨釘,就能讓滿意度大幅提昇,整牙也能達成微整形的效果,使笑容更燦爛迷人。
資料來源: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0&id=18486
〈從「齒」健康展笑顏〉 6旬夫妻做矯正 抗牙周病(2014年11月22日自由時報)
2014-11-22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64歲的陳先生從小牙齒排列參差不齊,加上缺牙,下排牙往內傾,難咬合,也難清潔,不僅9成牙齒都蛀掉了,也罹患嚴重的牙周病,下排牙齦長年腫痛,牙齒出血,常跑診所治療。因咬合無力,只能囫圇吞棗進食,稍微硬一點的食物也不能吃,讓他相當困擾。
台中醫院牙科主任陳易駿表示,陳先生因齒列不正造成牙齒長年磨耗,牙齒變短,不但外觀不佳,也無法好好咀嚼,長期下來會影響消化,甚至營養不良。因他健康良好,要根本解決牙齒問題,必須要完整評估做治療計劃,並增加矯正治療。
陳先生進行牙周病治療,強健牙齦和牙齒,根管治療和補蛀,接著進行齒列矯正,並在磨損牙齒填補樹脂,最後在前牙做貼片,打造一口整齊牙齒,妻子讚美他變得年輕,進食也方便多了。
他的另一半陳太太也因暴牙、牙縫大,常卡住食物,有10顆蛀牙和牙周病,退休後一直在做治療,5年前牙套下的牙齒又蛀蝕疼痛。由於年紀大,牙齒磨損變短,除了治療蛀牙、重裝假牙,也進行齒列矯正和貼片,除了美觀也變健康,讓她現在「每天看到自己變漂亮,心情更好」!
陳易駿說,這對夫妻自費治療2年多後,都擁有整齊健康的牙齒,且後續牙齒保健做得好,牙齒再使用20-30年沒問題。
他強調,長輩也應注意牙齒健康,才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未來一旦生病需要人協助清潔口腔也更容易,建議做假牙前,先進行全口牙齒評估,矯正部分也要仔細評估身體狀況。
他建議長輩每3、4個月就要檢查牙齒,不要吃太硬的食物,忌吸菸、喝酒與嚼檳榔,飯後要正確刷牙,至少晚間一定要利用牙刷和牙線徹底清潔牙齒。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32572
喝熱湯牙齒酸 琺瑯質恐受損(2014年11月21日健康醫療網)
2014年11月22日 10:00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王馨儀報導
人家是喝冰水牙齒酸,我怎麼喝熱湯也酸呢?其實,牙齒敏感不分冷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主任李雅玲表示,牙齒敏感有兩種原因,可能是琺瑯質受損,或是牙周病,建議民眾先到牙科檢查敏感原因,以免拖到嚴重到要抽神經。
曾有一位男性病患,喝冰水、熱水都會不舒服,但一直沒到牙科檢查,直到酸到無法進食時才就醫,但琺瑯質已受損的太嚴重了,牙神經也受傷,即便使用高濃度氟治療也無法降低敏感,最後只能抽神經。
如果牙齒健康,一般來說喝冰水或熱水都不會有影響;李雅玲醫師表示,牙根部位有牙釉質,是感受冷熱敏感程度的地方;牙周病患因為牙齦萎縮,導致牙根牙釉質露出,因此喝冰水或熱湯時會感到刺激而酸酸的。
有些民眾因為牙齒敏感會自行購買敏感性牙齒使用的牙膏;對此,李雅玲醫師表示,這類牙膏成分中多含有高濃度氟離子,以及其它強化琺瑯質的成分,可以嘗試使用,建議刷牙前將牙膏塗在會酸的地方,等個幾分鐘後再用軟毛牙刷刷牙即可。
但她提醒敏感性牙齒患者,牙齒敏感酸酸的,還是要先就醫診斷敏感原因,避免自行判斷,才不會錯過黃金治療期。
資料來源: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122/428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