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矯正
成人牙齒矯正著重功能改善 可促進咀嚼功能(2017/12/5今日新聞)
2017年12月05日 22:49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成人接受牙齒矯正的理由,除了追求美觀,更多是為了解決複雜的口腔問題,奇美醫院齒顎矯正科醫師楊淳琇指出,矯正過後的一口好牙,可大幅預防未來相關牙齦及牙周問題,好的咀嚼 功能及營養攝取亦是成人全身健康的基礎。
楊淳琇醫師說,成人接受牙齒矯正的原因,除因長期被漠視的齒列擁擠,導致口腔衛生維持不易,增加蛀牙或牙周病的風險,或缺牙而造成鄰近牙齒東倒西歪,以致於無法裝上假牙,或咬合異常等問題,嚴重影響咀嚼功能與生活品質。
成年人若長期缺牙未立即處理,數年後鄰近牙齒,容易過度萌發或傾倒,齒縫變大,嚴重影響清潔.咀嚼及牙周健康,若硬是在不理想的牙齒位置及角度下直接製作假牙,只是將問題推延數年,甚而賠上未來其他牙齒的健康,當問題復發可能失去更多健康牙齒,有需植牙時,也將同時增加植牙顆數及整體費用。
楊淳琇建議成年人,於進行假牙製作或植牙前,宜先徵詢矯正專科醫師進行相關的全口牙齒評估,並於矯正治療過程前中後,協調次專科全方位評估,包含牙周病科、贋復科、牙髓病科、口腔外科等,確保合適的齒列及減少缺牙周遭牙齒的異常變化,可讓製作假牙或植牙的環境條件更理想,讓新牙齒能用得更好更久。
楊淳琇醫師表示,以奇美醫院牙醫部為例,有完整的相關專科團隊,來提供全面性的口腔評估,當面對成年人較複雜的口腔問題,建議同時接受矯正評估,衡量每個人的個別或特殊需求,再經過醫病的充分溝通,才能擬訂專屬客製化的整體治療計劃,得到最佳、最持久的矯正及牙齒治療效果。
資料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205/1066678.htm
兔寶寶暴牙壞處多 選對時機矯正免受拔牙苦(2017/11/3 Nownews)
Nownews 記者林雁茹/台北報導 | 2017-11-03 07:15:47 |
看著別人家的小孩紛紛去矯正牙齒,對有些家長而言內心卻是充滿矛盾與掙扎,一方面擔心矯正牙齒須拔牙,孩子會因此而受苦;另一方面又擔心一口亂牙影響外觀,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9到12歲是牙齒矯正的黃金期,只要把握這段時間,矯正牙齒也可以不用受拔牙之苦。
小健的門牙看似兔寶寶,小時候也許覺得可愛,但在小學五年級時,卻因這明顯的暴牙導致嘴巴閉緊時,完全看不見下排牙齒而深感困擾。小健的暴牙不只影響到外觀,同時也波及到他的咬合、咀嚼功能,家人擔心小健未來可能連吃東西都會出現問題,趕緊帶他至牙科門診做矯正治療。
牙醫師宋慧玲表示,暴牙是牙齒矯正中普遍會遇到的問題之一,常會連帶造成如:臉型不好看、上顎前凸、下巴後縮、厚唇、咀嚼肌肥厚、鼻子短塌等影響顏值;此外,暴牙患者會不自覺做出抿嘴的動作,主要就是為了掩飾外露的牙齒,可能因此缺乏自信,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到性格、學習、工作等層面,因此暴牙並不只是單純的牙齒問題。
宋慧玲說明,暴牙的產生大多和遺傳有關,暴牙弧度也是因人而異,但只要選對時機、把握黃金期,矯正暴牙就可以免受拔牙之苦。一般而言,上顎骨骼的成長期約在9到12歲,因此小孩矯正暴牙,以9至12歲為最佳。此年齡階段的孩子仍在成長期,骨骼發育尚未定型,是調整骨骼、矯正暴牙的最佳時機。
早期預防性齒顎矯正治療最重要的目標,乃是盡量促進上、下顎骨及齒弓之正常生長發育,以期將來可以容得下未來萌發出來之永久齒列,並同時調和上、下顎骨之相互咬合關係。矯正的方式,通常是趁此階段顎骨的成長尚未定型,齒糟骨和上下顎骨頭的空間都還有相當程度的擴張性,利用這個擴張性,以獲得空間(space regain)的方式來進行調整。除了暴牙,其他像是戽斗、虎牙、牙齒排列不齊等,皆可用此方法來做矯正。
以上述小健的案例為例,10歲多的小健尚在牙齒矯正的黃金期,因此矯正時一開始只需先戴上面弓,以抑制上顎骨繼續往前發展;經過10個月之後,再配合矯正器進行矯正;接下來2年的追蹤治療,小健在國一12歲半時卸下矯正器後,暴牙已明顯得到改善,不僅上下顎皆平衡、正常地發育,咬合功能也恢復健全,讓家人相當地高興。
過去很多人會忽視暴牙的嚴重性,以致延誤孩子矯正的最佳時機,一旦錯過了矯正黃金期,日後再想要矯正暴牙,就會變得麻煩許多,甚至可能需要透過正顎手術,才能將暴牙矯正回來。建議家長千萬不要忽略孩子的牙齒生長狀況,應把握黃金期矯正期,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此外,宋慧玲提醒,牙齒和呼吸、睡眠其實息息相關,孩子不拔牙可增加口腔的容積,會讓舌頭的位置較正確,而舌頭的位置正確與否,又會影響到孩子的睡眠。有研究證實,睡眠呼吸終止症候群,有部分原因就是和小時候拔牙有關,因此拔牙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資料來源:http://play.nownews.com/archives/121326
牙齒矯正攸關門面 何時做最好?(2017/10/26健康醫療網)
2017-10-26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為了使自己的門面更加美觀,很多人會選擇做牙齒矯正,而且由於醫材的進步日新月益,使得牙齒矯正治療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雖然目前要做牙齒矯正的年齡層越來越廣,但是做牙齒矯正其實也有最適宜的時機;醫師指出,最合適的時機是青少年時期,大約國小高年級到國中一年級期間。
牙齒矯正年齡層分布廣泛 大學生和成年人增多
新竹馬偕醫院牙科主治醫師林佳葳表示,現在大家除了注意牙齒的健康之外,對於牙齒的美觀也很在意,所以前來求診牙齒矯正的年齡層分布很廣泛,以前大多是國中生的小朋友會來做矯正,但是現在則有很多是成年人尋求治療,希望改善排列不整齊、暴牙凸嘴、笑齦或是齒列不整合併缺牙者或牙周病問題等問題;所以,整體而言矯正治療的族群不論青少年、大學生和成年人都有,其中也有少部分早期治療的孩童病人。
國小高年級到國中 新陳代謝好 做牙齒矯正最適宜
其實,牙齒矯正也有最適宜的年齡;林佳葳醫師指出,青少年時期做牙齒矯正是理想時機,但是一般也不需太早,因為過早開始矯正治療,乳牙齒列還沒有換完,如果希望將所有的恆牙排列整齊,則矯正器佩戴時間會拖延至所有恆牙萌發及排列後才能拆除,而且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對於牙齒清潔尚無法做得好,較容易有蛀牙。所以一般會建議矯正治療介入的時機點在青少年期間,大約是國小高年級至國中一年級左右。
林佳葳醫師進一步指出,青少年階段正值生長發育階段,新陳代謝較好,牙齒的動速度較快,同時在這個時期下顎骨會有較多的生長量,對於部分咬合不正的病人可藉由配合下顎骨生長來讓矯正治療更有效率;此外,齒槽牙周組織因為生長發育,得以補償因牙齒移動產生的齒槽骨吸收。然而有部分的咬合不正,需要提早在換牙期間就開始介入局部的治療;而合併有骨骼性生長發育問題的異常咬合的治療,則需要延遲到生長發育完成後才開始治療,以增加治療後成果的穩定。因此建議由矯正專科醫師評估每位病人的最佳治療時間點。
術前須檢查與評估 治療計畫目標因人而異
牙齒矯正需要做完整的術前檢查與評估,因為每個人的骨骼及牙齒狀況都不同。林佳葳醫師解釋,在矯正治療開始前會有臨床檢查、諮詢以了解病人的需求及期望、齒列模型、全口X光片及測顱X光片,對於部分的病人還需要3D斷層掃描來輔助進行診斷,並配合病人的訴求訂定適宜的治療目標及治療計畫;在了解可能的治療計畫選項及其利弊後,再由病人選擇符合自己目標及期望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406
戴牙套最痛苦5件事! 菜渣卡翻天+拉線痛到想殺人(2017/9/26 ETNEWS)
2017年09月26日 16:59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真的要給戴牙套的人一個讚!。YouTube頻道「KIKI LIAO」 上傳一則影片,內容說明當戴牙套時,會出現的種種症狀,像是會無意識的用舌頭剔牙,又或是矯正完的隔天會非常不舒服,這讓看完影片的網友直呼「拉線隔天完真的痛到不想講話,大餐更難入口!」
影片中舉了幾點例子,像是每當吃完東西後,菜渣都會卡在牙縫,所以都會下意識的想用舌頭弄出來;另一個則是,戴牙套必須定期拉線或矯正,但拉完線的隔天都會痛到不想講話,更不想吃東西。
真的要給戴牙套的人一個讚!。YouTube頻道「KIKI LIAO」 上傳一則影片,內容說明當戴牙套時,會出現的種種症狀,像是會無意識的用舌頭剔牙,又或是矯正完的隔天會非常不舒服,這也讓看完影片的網友直呼「拉線隔天完真的痛到不想講話,大餐更難入口!」
還有當拍照時,無法擺出好看的表情,戴牙套前,或許可以用各種角度避開不好看的牙齒,但是戴牙套後,全都表露無遺,露齒笑就會看到很多矯正器,若是不露齒,看起來就會很「憋」。
影片引起網友共鳴,紛紛在底下留言「帶矯正器我覺得拍照很好看呀!因為每次調線醫生都幫我用很漂亮的橡皮筋 」、「這5點其實還好,最痛苦的是戴【咬合板】」、「已解除牙套~~耶~~」、「每次調線是最幹的!不能吃東西也是最幹的」。
資料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926/1019135.htm
醫病》牙齒矯正非年輕人專利 阿公阿嬤還能兼顧口腔保健(2017/9/21自由時報)
2017-09-21 09:06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牙齒矯正不僅是兒童和青少年的專利,現在越來越多中高齡民眾也戴起牙套做矯正,既能達到口腔保健的效果,又能讓老人家笑口常開。
80歲的林女士十分重視自己的儀容,兩年前發現左上門牙向外突出,自己很在意,台北慈濟醫院齒顎矯正科主任陳建成檢查發現,阿嬤除了輕微的牙周病之外,牙齒狀況還不錯,處理牙周病之後,為林女士裝上矯正器,經過兩年療程,又恢復一口健康美觀的牙齒。
陳建成說,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2歲,創歷年新高,如何擁有健康又有品質的老年生活更顯重要,近幾年來到門診諮詢牙齒矯正的中高齡民眾有增多趨勢,60〜80歲都有,其中美觀因素約占9成,部分是因為牙齒向外突出或出現縫隙,少數人是因為牙齒排列變得有點擁擠或重疊,影響到咀嚼功能而就醫。
陳建成說,一般人年輕時齒列整齊,但人的牙齒不論有無做過矯正,終其一生都是會移動,多少有時造成美觀或咀嚼困擾,中高齡者難免有牙周病問題,會造成牙齦萎縮、牙齒較容易鬆動,長年咀嚼食物,牙冠被磨得越來越短,也可能造成牙齒移動。
中高齡者與兒童、青少年的牙齒矯正略有不同,兒童、青少年矯正前通常需拔掉小臼齒或幾顆牙齒,製造空間以利矯正,由於仍在生長發育,齒顎骨骼關係可能在治療後發生變化。中高齡者的拔牙機率較小,甚至可以利用原本缺牙的空間來排列牙齒,雖然成人的骨骼不再生長,牙齒移動速度稍慢,但矯正時間、矯正器材質都與青少年差不多,所需時間因人而異,整體來說大約兩年左右。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99852
戽斗矯正錯過黃金期 事倍功半風險高(2017/9/14今日新聞)
記者林雁如/台北報導2017/09/14 15:10
有人認為戽斗是官運好、晚運亨通的一種面相,但大多數人還是不願意有一副長下巴,除了可能因外觀被人取笑為月亮臉、香蕉臉外,戽斗還會造成咬合不正,進而影響咀嚼功能。
7歲的小瑄,因戽斗嚴重、咬合不正,導致她不喜歡吃東西,體型也比同年齡的小朋友還小上一號,家人擔心長久下來會影響小瑄的成長發育,因此趕快帶她到診所矯正。經過牙醫師評估後,先對小瑄進行上顎擴張,將她的上顎骨往前拉,以調整上下骨骼的差異,在完全不需拔牙的前提下,達到矯正效果。
宋慧玲牙醫師表示,戽斗形成的原因,可分為機能性與骨骼性兩種。「機能性戽斗」通常是孩子生長時牙齒錯咬,或是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而造成下巴因前牙的誘導往前傾,進而產生咬合不良的問題,且機能性戽斗的發生機率比較高,若在孩子發育期放任戽斗問題不管,下顎空間便會不斷成長變大,之後矯正也會越來越困難。
「骨骼性戽斗」則多半是遺傳所致,通常是上下排的前齒無法咬合,即使能咬到也只是淺淺地碰觸,由於是天生所致,因此更需要配合成長及早治療,否則一旦錯過黃金矯正期,日後治療的風險會相對增高。
宋慧玲說明,戽斗的治療過程其實就像打棒壘球一樣,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矯正方式有所不同。第一階段約在7到8歲,為孩子永久牙的門牙萌出之時,此階段的矯正重點在於預防性的齒顎矯正治療,調整前牙的反咬情形,使上下顎骨骼可以平衡發展。
第二階段則是在9到12歲期間,此階段也是矯正戽斗的黃金期,由於一般上顎骨骼的成長期約在9到12歲,下顎則是在13到18歲;因此矯正戽斗的黃金期,以9至12歲為最佳,此年齡的孩童通常上顎發育尚未完全定型,可利用調整上下顎的方式,來達到矯正治療的目的。
最後第三階段在18到20歲,由於此階段上顎骨的發育已定型,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再行矯正、調整,因此只能改以正顎手術來解決戽斗問題。宋慧玲指出,自己曾遇過一個案例,15歲的女高中生為改善戽斗前來就醫,但因已錯過黃金矯正期,故只能等到滿18歲,生長趨勢完全停止,骨頭發育也完全定型後,再以全身麻醉正顎手術來改善戽斗問題。
宋慧玲強調,戽斗矯正一定要把握治療黃金期,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早期矯正不只事半功倍,還能幫孩子與家人省掉許多不必要的痛苦與麻煩。反之,若錯過黃金矯正期,如同前述女高中生,不僅要承擔動手術的風險,治療花費上也會比單純矯正要來得多,因此提醒所有家長,戽斗矯正一定要及早莫拖延。
資料來源: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70914/2606755